世俱杯- 世俱杯赛程表 - 世俱杯决赛-世俱杯全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术解读 > 正文

战术解读

世俱杯赛程-阿森纳老将将退役结束漫长职业生涯

世俱杯2025-07-25战术解读33

  如果看完了以上的内容你既不想走入政府就业,也不想在企业里面厮杀,那么学术方向的就业可能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了。毕竟我们都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生涯, 对于学习已经非常熟悉了,有时候我们可能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学习上瘾了,立志要做出伟大的学术成就来造福人类。那么学术方向就业就刚好适合。

  热点推荐:历年河南公务员考试日程安排及真题

  (1)什么是学术方向就业?

  学术方向就业首先是比较小众的一个选择。所谓学术方向就业指的是进入研究所或大学等学术研究单位,并且以学术研究作为未来职业内容的就业方向。

  相比起政府方向和企业方向就业来说,选择学术方向就业的还是少数人。因为学术方向就业有着很高的门槛,你最起码要是个博士吧,在目前高学历过剩的行情下,满世界都是海归名校博士,你拿个本科文凭说要做学术会成为一个笑话的。

  另外在中国体制外的自由学者很难混,你要从事学术方向就业你就必须进入一个体制内的学术单位。这些机构包括大学、中央及各省的社会科学院、中央政府和各个地方政府内部的研究所,再加上极少部分的体制外智库(例如天则)。而你想要进入这些机构除了要求有个博士学历作为基本条件,动辄还会要求一定的科研成果。总之这个方向的就业门槛就很高。

  不过虽然门槛高,但是想走这条路的人却不在少数。很多同学都想过毕业的时候通过考研、考博和出国这些路一路进修下去,最后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之所以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觉得从小到大都学习考试习惯了,所以做学术研究会比较容易上手。这种想法是惯性思维,反应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和方向,习惯什么就去做什么;另一方面是觉得做学术研究很有面子,读了博士后就高人一等,是自己优秀的证明。这种只有读书做学问才优秀的观念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影响很深。上一代的中国人大都经历了上山下乡,在该学习知识的年纪却在地里做农活,从而很多人留下了遗憾,后来1979年高考恢复后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那个年代能够考上大学的后来都混的很好。可是近年来我国的高学历人才已经严重过剩,各大高校和研究所早就挤满了各类名校的博士,即便入职成功,后面的晋升空间的争夺也是竞争惨烈。这两种观念误区一直是很多人盲目走上学术研究职业道路的坑。

  (2)学术方向就业的好处

  走向学术方向就业的好处我总结为五个要点。

  第一,学术方向就业是为普通人打通了一个向上阶层晋升的捷径。前面我们在谈论阶层的时候说过,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和财富都主要由中产及以上的阶层所占有和分配。平民想通过阶层晋升获得更好的资源就必须突破更高阶层的门槛。而更高的阶层往往也会有意无意的提高进入自己阶层的门槛。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就是通过将血缘作为进入更高阶层的门槛,寒门子弟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晋升。

  而自古以来平民阶层想要向上晋升,知识是唯一一个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的晋升条件。通过知识晋升到上层社会从隋朝开设科举考试开始就是广大平民阶层最重要的晋升途径。在我读研究生的期间,中国社科院的那些知识分子学者们整天出入的都是成功企业家和政府要员所构成的各种交际场合,而很多重要的单位和部门都会把高学历作为一个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

  所以对于很多来自普通甚至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走仕途的政治资源,也没有经过商业家庭的熏陶,除了卖苦力的工作之外,考取一个高学历,最后走入学术方向就业是走入更高阶层最好也是最便捷途径。当然如果你家庭条件已经很好,可以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的话,纯粹为了兴趣做学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二个,从事学术方向就业的人有着良好的职业积累和漫长的职业周期。我们在选择工作时要明白职业积累这个概念。简单说职业积累就是你从事的工作能否不断提升你自身的社会价值。如果一个餐厅的服务员或者生产线上的工人,他们在那个岗位上做一段时间一旦业务熟练之后就很难再成长了,他们的市场价值也就固定了。所以当他们年纪越大的时候,随着精力和身体机能的下降出现了自身劳动价值贬值的情况。你会发现在广大的退休人群之中,退休工人过的都比较困难。因为一方面他们的养老金收入低,另一方面脱离了生产线的他们也没有自身额外的市场价值可以提升自己的收入。

  学术方向就业的职业积累很好,专家都是越老越值钱。如果你想成为某个学术领域内的泰斗,除了专心学术之外,最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就是坚持活下去,等比你牛的人都死完了,你就是这个领域的泰斗。所以走向学术方向就业的人在终其一生的劳动价值是高于大部分其他职业群体的。

  第三,学术方向就业有着较高的职业地位。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存在着敬畏力量的本能。在原始社会谁胳膊粗能打谁就力量大,就会受到人们的敬畏;而在知识社会中谁的知识多也间接被看做他的力量大,所以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孩都喜欢戴眼镜的男性也是源于这种心理。作为学术研究者,在社会上有着最高的职业荣誉感。完全超越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板。你会发现无论你在那个圈子里面,你都会获得较多的尊敬。

阿森纳老将将退役结束漫长职业生涯

  第四,做学术研究的相对竞争压力比较小。过去有一种说法,说一个社会中一流的人才要去军队和企业,因为在这两个领域的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容不得丝毫差池,有能力的人就可以碾压一切获得胜利;二流的人才去政府,因为政府有时可以说话不算话,政策也有回旋的余地,犯错有时也不会致命;三流的人才去搞学术,因为学术不管你说什么,是对是错都没人追究你的责任,即便是胡说八道也有你的市场。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不过也间接反应了学术研究的职业特点:它不会像企业方向就和和政府方向就业那样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做学术的要淡薄名利,一心只把自己要研究的东西做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所以相对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竞争风险都要小得多。

  第五,学术方向就业的最后一个好处是对自身的成长和家庭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断的学习会让人的品德、知识、视野都不断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学习的知识也会传递给你的家庭和子女。知识分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总体上比其他职业的父母做的更好。家庭内部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因为知识的存在而更加的和谐和理性。所以很多女孩子找对象一是找体制内的公务员,还有就是找从事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家庭。

  (3)学术方向就业的坏处

  无论你在看完了学术就业的好处后流了多少口水,你还是要擦掉口水,冷静下来看一看学术方向就业的弊端,只有你能够接受这些弊端,那么你的选择才经得起考验。

  弊端一、财富积累能力弱。我们讲过从事学术研究就要淡薄名利,单纯的学术研究本身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所以从事学术研究的部门和人员都通过国家的财政拨款来做研究和过日子。收入获取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吃财政饭涨工资就很慢,即便晋升到教授或者研究员也不会有太多的钱。总体上和体制内的政府人员差不多,旱涝保收但是勉强糊口

  当然之前由于学术管理不够规范,有些人通过课题经费的挪用占用赚了不少钱,但是一方面那还是学术金字塔尖的少部分人,另外近些年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未来这种钱会越来越难赚。所以做学术的就要做好清贫的心理准备。

阿森纳老将将退役结束漫长职业生涯

  弊端二、国内学术水平落后,体制禁区多。我国目前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普遍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由于体制原因使得研究的禁区很多,许多东西是你不能研究,研究了也发表不出来的。我相信很多人希望走向学术方向是有着贯通古今,博览中外,成为大师的远大理想的。但是对于这个理想我们要辩证的来看,从1840年开始,东方文明的价值观就在西方文明的武力打击下被不断的否定和抛弃。无论是民国还是建国后,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知识和文化都有着一种“你很博大精深,但是你不能强国强种,甚至是封建余孽”的看法。

  有很多学者也想贯通古今中西,但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内核上是不同的,很难甚至也没有必要做出来一个贯通东西方的学术体系。为什么中国一直出不了大家,我认为由于:

  1.近代中国持续战乱内斗,没有足够的文化稳定期去孕育;

  2.在我们走向西方学术方向和价值观的道路上,能被研究的领域和成果人家早100-200年就已经研究出来了,我们还处在一个学习阶段,更别提赶超了;

  3.即便出现一个绝世天才搞出一套比西方更加高明的哲学或者什么思想,你既没地方发表,西方也不会承认,就连国内的大众也都会忙着赚钱没空搭理你的理论;

  4.只有在知识被高度垄断的社会中才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大师,因为那些知识精英掌握着知识的话语权。而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和知识被高度分享,不会有人也不可能有人通过知识垄断来获得至高学术地位的。所以在我国这样一个大的学术环境下,想要做出大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是非常困难的,不过预计在50年以后,当中国成为世界新的中心,开始进行价值总结和价值输出的时候,中国的大师们才可能会成批的排队到来。

  弊端三、学术方向就业的年龄成本过高。虽然我们说过学术方向就业年龄越大越吃香,职业积累比较好。但是另一个方面就是进入学术就业方向的年龄成本比较高。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如果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年龄是在22岁左右。如果我们顺利的考上研究生,再深造2-3年,那么年纪就到了24-25岁。国内的博士一般是三年,再顺利博士毕业就是28岁左右。现在进一些好的机构还需要再做1-2年的博士后,等到正式入职的时候已经差不多30岁了。如果你还经历过复读或者想去美国读个博士,那么等你毕业的时候都30多岁了,此刻原先和你大学一个班的同学已经经过了10年内的职业发展,大部分有房有车,不是老板就是老总,而此刻的你除了一个高学历撑下门面,其他积累基本没有。另外即便你30多岁进入单位开始从事研究,但是在这个圈子里你还是个年轻人,还是个新兵菜鸟。你需要写文章,搞研究成果,等到小有成就的时候也许已经逼近40岁甚至50岁的界限。这个时代已经很难有少年天才,能够大器晚成就已经不错了。

  弊端四、学术方向就业会越来越辛苦,研究难度也越来越大。做学术本身就是在众多职业选择之中最辛苦的一条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苦差事,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而在学习研究的这条道路上只有高峰,没有尽头。所以从事学术研究方向就业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辛苦的学习和求索之中度过的。

  目前这个时代,做学术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我们回望过去大师辈出的年代,在文艺复兴时期或者我们曾经的春秋战国,知识精英群体还是很少的部分,这些人在人类历史进步的关键点上处在非常好的位置之上。那个时候人类的知识总量还比较少,很快就可以把以往的知识贯通,之后给出自己的体系和思想。而在信息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事任何领域的研究,仅仅是把别人的观点和成果看完就需要花费大半生的时间,并且我们发现能做成果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很多的思想都被前人总结了。所以学术的道路也越来越窄,越来越难。相比社会科学研究的艰难,自然科学的研究却迎来了一个很好的时代,一方面是我国经济有钱了,另一方面现在正是人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前夜,很多技术一旦被开发出来便能够获得巨大的市场价值。

  (4)学术方向就业的未来分析

  谈到学术研究的未来,我认为它将面对一个漫长但是平稳的过渡转型阶段。这里的过渡转型包括两个方面的过渡转型一个是由国家财政供养的体制内研究逐渐向市场供养的体制外研究的转型;另一个是由那些白胡子老专家进行的权威认定向由企业和消费者进行的市场认定的转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转型。目前我国的学术岗位基本上全部在体制内吗,都是由国家养着的。每年国家在各个科研院所和高校投入大量的研究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用来进行学术研究,产出学术成果。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而供养着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政府来说,知识分子不能吃饭砸锅是底线,所以毕老师才摊上那么大的事。

  我们转过身去看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院很多都是在体制之外的。美国一流的大学大部分都是私立的,依靠学生的捐献等资金来进行维持。体制外的研究机构因为需要自食其力,所以就必须对学术成果的有效性负责。而在我国这种体制供养模式下的学术研究体制,虽然造就了世界最庞大的研究队伍、最多的研究人员,但是产出的确是平均质量很低的学术成果,因为他们不用对成果的效果负责。在可预见的未来,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必将是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变。可能一些体制内的研究机构面临着市场化的命运,有些大学也可能会推向市场。这将是未来我国学术研究方向的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学术研究的成果由专家进行权威认定逐渐转变为由大众进行市场认定。这个趋势目前越来越明显。以往一个人在学术领域内有多大的成就和成绩依靠的是这个学术领域内的专家权威进行评定,这个评定的结果将直接决定研究人员的收入、级别、头衔等重要的资源分配。而最近出现了新的趋势,社会和大众不再青睐于那些专家们故作高深的解读和艰深的学术门槛。大众和社会更青睐于通俗的表述、娱乐的描述。从最早的百家讲坛到后期的《明朝那些事》以及现在的《罗辑思维》,这些“外行”们却在大众的科普和学术素养提升上起到远大于体制内专家的作用。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做好学术研究的标准将不再简单是获得体制内权威的认同,我们同样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研究用社会大众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演绎出来,这可能是未来在该领域一个重大的转变和机遇。

  总结起来,从事学术研究是一条漫长的, 枯燥的,辛苦的但是却充满挑战的道路。如果我们计划走上这条道路就要清洗掉浮躁的内心,安静的做一个志向远大的学者。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